青岛故事|坚守49年老灯塔长成了“孩子王”

发表时间: 2025-04-11 16:53:07 发布于:航标浮标<

  “呜——”2月13日上午9时,熟悉的团岛灯塔电雾号又响了起来,这是守塔人王炳交在春节后首次对它进行保养检查。自1976年初来到团岛灯塔,王炳交在这里已坚守了49个春秋。虽然已退休多年,但他依然彻夜看护着这座百年灯塔。同时,他还担任着青岛航标博物馆名誉馆长,每年为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体讲述航海故事。在他的影响下,儿子王龙强也从一名守塔人做起,慢慢的变成为所在企业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电雾号就是青岛人俗称的‘海牛’,一般只在海上出现大雾天气时才会使用,通过发出具有一定识别特征的音响信号,使船舶知道其概略方位,起到警示危险的作用。”在团岛灯塔机房,68岁的王炳交轻轻地擦拭着老设备,仿佛在呵护孩子。

  王炳交介绍,每年3月至7月,海上有可能会出现大雾天气,这样一个时间段就需要靠声音导航,当船舶听到雾号时,就知道来到青岛港了。据了解,团岛灯塔电雾号曾因故障停摆,经王炳交和同事们多方努力,最终成功修复。

  随着助航手段越来越先进,团岛灯塔电雾号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王炳交和同事们的接力守护下,它的各项功能仍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你们今天来得很巧,恰好碰到了设备保养,能亲耳听到‘海牛’的声音。”他说。

  检查完电雾号,王炳交带着记者沿着塔楼内的旋转楼梯一步一步往上爬。他的一条腿看起来有些不听使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我这是关节炎,多年的老毛病,不碍事。”说话的工夫,王炳交已经把记者远远地甩在后面。

  来到塔楼顶部,一盏“大肚子”水晶灯出现在眼前。每当天色渐暗,这盏水晶灯就会亮起,为过往船舶指引航向。王炳交打开水晶灯上的小门,露出两个大号的白炽灯。“这可不是一般的灯泡,它的照射距离可达20多公里,一个灯就得300多元。”王炳交朝着水晶灯哈了口气,用软布轻轻地擦拭起来。

  “这盏灯的功率是1000瓦,打开之后就是个‘电炉子’。”王炳交边干边说,由于温度高,灯泡极易发生故障,他靠着自学硬是摸索出了一套灯自动监控装置,实现了自动替换。为了给灯器散热,王炳交先是在灯泡旁装上排风扇,接着在水晶灯上方加上“烟囱”。“这些‘土办法’挺管用,灯泡常规使用的寿命大大延长。”

  1976年1月,王炳交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海军航标兵,从此与团岛灯塔结缘。1981年,随着团岛灯塔移交地方管理,王炳交脱下军装继续守护灯塔,并成为灯塔长。2017年,从团岛灯塔灯塔长岗位退休后,王炳交被单位返聘继续工作了3年。

  时至今日,百年团岛灯塔仍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岛航标处派驻团岛灯塔的值班人员一共有5人。“我是这里的第6名值班人员,全年无休。”王炳交风趣地说。

  走出灯塔,王炳交领着记者参观青岛航标博物馆。“这里面‘藏’着不少宝贝!”身为名誉馆长,王炳交对馆中藏品如数家珍。

  海上交通模型,不同时期的航标灯,曾用来挑运守塔物资的扁担,半个多世纪前的灯塔管理日志,建于清末的百年灯船,日照成章灯塔曾使用过的灯器……走进青岛航标博物馆,展品令人眼花缭乱。王炳交介绍,目前博物馆共有500多件展品,一部分是他在几十年的工作期间“攒”下来的,也有不少展品是青岛航标处从多方征集到的。

  王炳交指着一本泛黄的灯塔日记簿说,这是当年在团岛灯塔地板下面发现的,里面详细记录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值班情况,他一直精心保存着,后来送到博物馆。来自小青岛灯塔的一个灯罩同样也有故事。“二三十年前的一天,得知小青岛灯塔要更换灯器,我连忙领着儿子过去看,结果在路边发现了这个红色灯罩,就让儿子戴在头上拿回来,放到单位办公室里,一直保存到现在。”

  据了解,青岛航标博物馆的前身是青岛航标展馆,于2010年8月建成开放。十多年来,在王炳交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展品日益丰富,社会影响力也慢慢变得大。前不久,山东省文旅厅正式作出批复,对青岛航标博物馆予以备案。这也是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首个经文旅部门正式认证的行业博物馆。

  王炳交介绍,这几年,他年年都会接待大批前来研学的各地中小学生。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十多批观众。“每次迎来研学团体,他都兴奋得不得了,领着孩子们在狭小的灯塔内爬上爬下,简直就是一个‘孩子王’。”王炳交的家人说。

  多年来,王炳交还在家里打造了一座“私人博物馆”。记者看到,电器元件、发报机、军用水壶等各种老物件摆满了多个房间。“这些藏品都是我的私人爱好,孩子们过来参观时,我会现场传授一些简单知识,让他们学得会、用得上。”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王炳交还同时担任市南区针路航海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这家位于团岛山公园旁的科普场馆,每年吸引超2万名观众打卡。遇到博物馆工作人员忙不过来,王炳交就会赶过去给孩子们讲一讲航海文化。

  在儿子王龙强的记忆中,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在灯塔里干活。长大后,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王龙强把守塔的精神融入自己的工作中。

  据了解,王龙强从青岛科技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曾到一家公司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2015年,他回到团岛灯塔,和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守塔人。2021年,王龙强进入青岛旅游集团工作,来到奥帆中心守护灯塔。

  从跟着父亲在团岛守塔,再到自己去奥帆中心“单飞”,王龙强始终以父亲为榜样。“那时,下班经常没有准点,往往刚从灯塔出来,就被游客围住了,问得最多的是关于灯塔的知识,我就会停下脚步给他们讲解一番。”让他自豪的是,有一年五一假期,配合一家媒体进行全网直播,累计带来了3000多万的播放量。

  王龙强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青岛旅游集团管理层的认可。2024年初,他被调到集团演艺公司担任安全主管,参与大型沉浸式航海史诗音乐剧《寻梦沧海》的筹备及运维工作。

  “按照计划,首场演出要在2024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当时工期非常紧张。”王龙强的同事回忆,从前期剧场装修和节目排练,到首场正式演出,中间的时间很短,所有的人都全力以赴。“我记得有好几次,龙强和大家一起通宵达旦地干活。”

  “‘有困难,找龙强’已经成了我们的口头禅。”多位同事介绍,进入新岗位以来,王龙强一直冲在最前面,很多跟他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活,他也会抢着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寻梦沧海》自推出以来好评不断,目前已累计接待观众达15万人次。

  “有一次,得知有行动不便的外地游客专程赶来观看演出,在奥帆中心外面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地方,龙强二话不说就开着电瓶车到门口迎接,等到演出结束,再把他们送到门口。当时,那两位老人对他连连称赞。”一位同事说。

  尽管“寻梦沧海”在青岛已是家喻户晓,但王龙强却从未跟家人提及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2月13日,记者赶到奥帆中心采访时,王炳交才第一次走进儿子工作的海上剧场。

  团岛灯塔旁边一排低矮的平房就是王炳交的家。记者推门进去,屋里张灯结彩,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氛围。“我们家现在是双喜临门!”王炳交的老伴宋素娟高兴得合不拢嘴,“春节前,刚刚添了孙女,现在已经两个月大了,全家人都开心得不得了。”

  王龙强说,父亲所在的单位原本分了房子,但是为了守塔方便,父亲将那套房子租出去,一家人在灯塔下面搭起几间小屋,一住就是数十年。王龙强说,父亲还在房顶上安了“天窗”,晚上一经发现灯塔不亮,就会马上起床过去查看。“这里夏天很凉快,就是一到冬天就不大好生炉子。”王炳交的老伴宋素娟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水上安全先进个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最美航标工”“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员”“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优秀员”“青岛市职业道德模范”“齐鲁最美退伍军人”……守塔49年来,王炳交获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工作期间,父亲曾有机会走向更大的平台,但他却选择了坚守。他说,这些荣誉都是守塔得来的,灯塔不能没有他,他也离不开灯塔。”王龙强告诉记者。

  采访结束时,王炳交向记者展示了北京二十二中高一(1)班全体同学寄来的一封信。同学们在信中写道:“使我们最难忘的,是您那乐观开朗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坚守灯塔的几十年间,您从始至终保持着对职责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使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深感敬佩,您的精神不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也激励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青岛故事|“95后”越野摩托大赛冠军回乡创业种香菇!筹资80余万建大棚,亩均产值超十万



最新文章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