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它成了最不可或缺的存在
发表时间: 2025-09-06 14:23:30 发布于:资质荣誉<
——它昨晚插着充电,消耗了0.01度电。中午咖啡馆里笔记本连着Wi-Fi,不停刷新网页;晚上回家开空调、热水器、冰箱同时运转;临睡前,你又顺手在AI里敲下一句“明天穿什么合适”。
这些看似普通的动作,其实背后都有电力在支撑:一次AI回答就能耗掉18瓦时,相当于一盏台灯亮上十多个小时。日复一日,电力早已是我们最离不开的“空气”。
随着电动车、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的迅速普及,电力正成为这个时代最不可或缺的资源。为满足这种新兴的全球刚需,中国的光伏、风电、水电项目正源源不断地把清洁电力送往海外电网。
在一些“一带一路”国家,中国不仅在建电站、修电网、架输电线,更在悄然推动一种新的能源合作模式: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并绑定长期使用权的“电力协议”。
举个真实的例子:在2023年,中国的寰泰能源和乌兹别克斯坦签了一个500兆瓦风电协议,特别的一点是——电价从融资、采购到电费结算,全程用人民币走账,完全不用美元。
当全世界都在为气候变暖,而寻找石油之外的能源替代品时,并且中国风力、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在世界上不断出口时,有人大胆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石油美元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的未来,人民币,是否有可能凭借“电力”这一刚需,成为全世界新的锚定货币?
可能有人会好奇,“电力人民币”这件事,真的行得通吗?人民币为什么又一定要锚定电力?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可以从货币信用的基础说起。任何一种货币,都需要有可以长期依赖的实物或资产来支撑。过去是黄金、后来是石油,而在今天的能源转型背景下,电力正在成为最普遍、最刚需的资源。它不像黄金只能储存、不可以使用,也不像石油那样受地缘冲突左右,而是每天都在被消耗、每天都能产生稳定现金流。
正因为如此,慢慢的变多的人得到了一个启发:如果中国能够在海外构建起稳定的电价体系,并把电力输出与人民币结算绑定,那么人民币背后,是否就多了一份可持续的“实物锚”?
这种“锚”也比黄金更刚需、比石油更确定——毕竟每个国家每天都要用电,并且在新能源车和AI数据中心崛起的背景下,电力这种刚性需求只会慢慢的普遍。
IEA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销量超过1700万辆,同比大涨25%以上,预计到2035年,电动汽车将占全世界汽车销售总量近50%。
最近GPT-5上线后,罗德岛大学AI实验室的实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GPT-5(high)在生成约1000个token的中等长度回答时,平均耗电18.17 Wh(瓦时)。
按ChatGPT每天25亿次请求来算,GPT-5一天的总用电量,能顶150万美国家庭的日常用电。
既然AI如此耗电,我们也不难理解,OpenAI为何要大动干戈,要再从甲骨文公司那边额外再补充4.5吉瓦的运算能力了。
在未来,这种对电力的刚性需求,和中国在新能源发电上的优势,就成了支撑“电力人民币”概念落地的基础。
近些年,一些国家在跟中国合作建设新能源项目时,也慢慢的出现用人民币结算的苗头。
例如,2024年6月,中国在中老铁路沿线兆瓦的“屋顶光伏”,等于给火车戴了个大太阳帽。现在火车跑一天,老挝电网就得用人民币给广西电网“扫码”付电费,一年大概3个亿。
以前老挝得先把手里的美元换成人民币,再去买中国设备、付运维费,一来一回被美元
“剥两层皮”。现在直接人民币结账,老挝央行干脆把这笔钱存到昆明的离岸账户
2025年2月,上海企业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草原铺上7亿块钱的光伏板。以前项目用坚戈计价,但是坚戈币值不太稳定,一贬值哈国就哭;这次合同直接写“人民币计价”,现在中国将草原阳光变成“活期人民币存折”,既能稳定国内电价,又能少囤美元。还有个例子是,在
巴西,亚马逊河流域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2000多公里以外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却汇聚了全巴西80%的用电负荷。
中国国网在亚马逊拉了一根两千多公里的“电线大水管”,把洪水一样多的水电送到东南部的城里。过去呢,
巴西人月底交电费得先把雷亚尔换成美元,再寄给国网,国网再换回人民币去买设备,还贷款——美元在中间收过路费,一来一回被薅两层毛。现在国网干脆在香港发了一张
“熊猫债”,就是提前把未来五年里巴西人该交的那三十亿元人民币电费,一次性卖给投资人。这样,钱从圣保罗的插座流出来,连弯都不拐就进了熊猫债的账户。02
说穿了就一句话:这些国家都想用电,却都被美元卡脖子;以前美元是“过路财神”,换汇、利息、手续费都得它说了算。而
“电力人民币”这套方案,直接把美元那一套“收费站”拆了,直接让人民币一路通到底。例如
老挝,老挝政府跟外国公司签的合同清一色用美元计价,老百姓用电却用老挝基普交。结果基普一贬值——2021年到2024年,从9500兑1美元狂跌到20000兑1——同样一度电,老挝电力公司得多掏一倍多的基普才能换成美元去还债。而人民币兑基普的波动可比美元小得多,而且中老银行之间开了
“直通道”,手续费几乎为零。一句话:人民币带来的不只是结算货币换了,而是把高利息、高波动、高手续费这三把刀一次性收了起来,换成了低息、稳汇率、零手续费的一条直路。
当今时代的变了,碎片化和“韧性”更重要;大家回顾一下,石油美元体系是何时建立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那时,全球人口和能源消费集中在欧美,数字技术没起来,结算必须走集中平台。
非洲、南亚、中亚开始慢慢的变成为能源增量的主战场,各国都在建自己的支付系统、去美元化趋势加快。加上
区块链、数字货币、相互连通让“绕开美元”变得可行,于是,韧性变得比单纯效率更重要。再加上,当今去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政治波云诡谲,以前中心化的结算体系,像是
SWIFT,很可能就成了未来的“金融武器”。就像一个大坝,它能迅速调控水流、集中供水,看上去比很多小水渠强大得多。
一旦你说了美国不爱说的话,他就不允许你接入主水管(比如被制裁、踢出SWIFT),你就没水喝,这就是“集中系统的单点脆弱性”。
自然就会想办法找“备用水管”,即使对方没那么“强大”也愿意合作——只要对方不掐你脖子。而电力人民币,正是在这样边缘的缝隙中,有了成长的可能。
它同时能适配多种不同的本地条件(低信用国家、资源抵押、长期贷款),而不是硬逼着人家用单一方式结算。对参与国来说,这是
“不完美,但更安全、更灵活”的备选方案。它会在一个更多样化、更数字化、更南方化的世界里,持续不断的发展、渗透,直到有一天
这套体系,将来真的崛起了,美国难道不会反制?并且,要是美国在新能源发电领域,也开始向全球市场进军了呢?讲真,其实这样的反制和竞争,现在慢慢的开始了。
IRA),就把储能补贴锁死在“北美或友岸制造”框架里,同时对中国电池、PCS、变流器加征最高25%关税。同时联合G7,出台所谓“绿色供应链去风险化”政策,把中企挤出高端市场;另一方面,美国在新能源电力上,也确实弄出了动静。
Megapack(大型储能系统)正在打入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的电力市场,并且在2025年Q1的排名中,排到了全球储能业务的第二位,占总装机量的15%,已经与中国电力出海构成了直接竞争。
“全产业链+低成本”的优势。在成本方面,光伏、风电、储能设备,中国企业的价格比特斯拉低
30%~50%,这对预算紧张的边缘国家是致命诱惑。比如,2024年中国在印尼的太阳能+储能项目,成本比美国方案低一半,印尼直接选了中国。在全产业链方面,中国输出的不是单个设备,而是包括电站
+输配电+储能+人才培训 在内的一整套体系。在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的发展中国家,这种
西非的几内亚,那里有条孔库雷河,当地人管它叫“西非三峡”。2023年底,中国水电把苏阿皮蒂水电站整个“打包”送上门:大坝、水轮机、变压器、输电塔,外加一套能自动清理泥沙的小机器人——全是“中国牌”。
几内亚全国1/3的电就靠它。更妙的是,中国团队留下来手把手教出800多名当地技术员,西非终于有了第一座水电实训中心,学生毕业就能直接上岗。除了性价比、全产业链外,
中国的另一张底牌,就是在极端环境、地形下的施工能力。你让美国企业去安哥拉的山地、缅甸的原始森林、巴基斯坦的高原
——它们往往不愿接,或者成本翻倍。中国工程企业在这一些地方修电站、架电网、挖隧道、连光缆,就像走自家后院一样。这是几十年
“基建出海”积累下来的野战能力。例如安哥拉的卡古路卡巴萨水电站。现场在威热省深山,雨季、泥石流什么的,简直是施工噩梦。
“水下爆破+高边坡锚固”直接搬过去,硬是在悬崖上凿出217米高的面板堆石坝,装机容量2170兆瓦,给安哥拉全国发电能力翻了一倍。而
缅甸太平江水电站更刺激。地点在八莫原始丛林,旱季40℃、雨季洪水能淹掉半个工地,机器进去就陷到腰,当地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到了以后,先修30公里施工便道,再他们把“大铁盘”(水轮机转轮)拆成几瓣,用像充气船一样的“浮箱”装着,旱季时浮箱当拖车,雨季干脆让它漂在水上,一路漂到工地门口,再像拼乐高一样把铁盘拼回去。最后成功组装了240兆瓦机组并网发电。04
-美元体系外的另一种选择,对世界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过去,国际的金融霸权,就像一场
“抢椅子”游戏:椅子就是全球公认的“硬通货锚”。过去三把椅子——石油、黄金、美债——全被美元牢牢占住,谁想坐下就得先换美元。美国凭借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汇率与资本流动周期,不断加大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压力,同时利用加息在全世界“薅羊毛”,将资金成本转嫁他国。
工厂要给你发工资、买原材料、缴税,就得把美元换成人民币。但这中间,会有汇率的转换,而这个汇率会受到美联储加息
/降息等操作的影响。美元贬值时(美联储降息),美元变得更不值钱,之前出口赚来的美元
能换到的人民币变少,相当于你赚的人民币也少了。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企业利润被压缩,而企业为生存,只能降工资、裁员,或者加班不加钱。
但原材料(很多是进口的,比如芯片、化工原料)是按美元计价的,原来一万块钱兑换美元能买100份芯片,现在美元更值钱了,一万人民币兑换出来的美元少了,只够买80份。于是,工厂为维持同等数量的生产,只能多花
水流的“河神”,通过加息和降息,制造出一波波美元潮汐:涨潮时,把全世界的钱吸回美国(资本回流、美元升值)。
“电力人民币”把石油、黄金、美债这三把椅子一把一把抽掉,让美元从“金椅子”变成“塑料凳”,最后连凳子都没得坐。当中国的光伏、风电,变得比一桶油便宜得多时,石油这根椅子就会被抽掉;
当中国把光伏电站的电费换成一张张电子票,随时买卖、随时抵押时,黄金这种搬不动、切不开的硬通货,也会被抽掉;
“美国信用”的薄纸。而与美债相比,中国可以把电力项目做成人民币债券,不仅利息低、现金流稳,还能用粮食、矿产等自然资源直接抵账。
“电力人民币债”,美元的最后一把椅子——美债,也被抽掉了。美元霸权一倒,
中国制造业就不再被美元潮汐收割,原材料、能源都能用人民币定价。美国想再靠加息薅羊毛,却发现全球一半工厂都在用人民币电,美元加息只会让自己先断电。
到了那时,中国的企业、工人们,才能真正扬眉吐气,享受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
- 【48812】海南自由贸易港形象标识(LOGO)正式发布
- 你一票、我一票硚口“C位出道”!
- 40个被重新设计的品牌LOGO(国际版) |一生品牌第493期分享
- 投票 为你最喜欢的“扬帆奖”获奖证书与LOGO规划投上要害的一票!